国羽小将猝死年仅17岁,运动前这些急救方法一定要知道

2024-07-06

在2024年亚洲青年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中国对日本队的小组赛中,进行到第三场男单时,国羽小将张志杰首局11平后,准备接发球阶段突然面朝地面摔倒并抽搐。

张志杰经现场救治后,送医抢救无效,于当地时间2024年6月30日23时20分不幸离世,享年17岁。

在第三场男单比赛的较量中,国羽小将张志杰在对阵日本选手川野寿真,首局11平的时候,张志杰在准备接发球的时候,突然面朝地面摔倒并抽搐。

教练立即上前查看,连对手都吓得着急了,赶紧向主裁示意去看看对手情况。

大家都急得手足无措,不知道该怎么办,然而等待了近半分钟之后,现场的医疗团队上前为其急救。在经过简单治疗后,张志杰被担架抬走。

从目前公开的现场情况来看,“无接触的晕厥倒地首先考虑心脏骤停,尤其是在高强度的专业比赛中,即使AED没有第一时间介入,也应该采取CPR。”

体育赛场上出现紧急医疗情况的案例,以往也曾多次发生。而现场救治的速度和专业性,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区别。

丹麦球员埃里克森突发心脏骤停后获救

当地时间6月12日,欧洲杯丹麦对阵芬兰的比赛,在比赛进行到42分钟时,丹麦球员埃里克森突然倒地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,丹麦队给全世界上了一堂教科书式的急救课。

埃里克森是在头球之后倒地的,慢镜头显示,他在做头球动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对抗,就这样突然倒下了。

根据欧足联官方说法,队长克亚尔第一时间查看了埃里克森的舌头是否阻塞呼吸,并且查看其身体的其他部位。

8秒之后,队医抵达现场;

14秒后,舒梅切尔组织球员将空间留给队医;

37秒,携带急救设备的医务人员冲进场地;

52秒,AED设备抵达;

1分36秒,医务人员开始心肺复苏,救援持续到8分08秒,救护车专用的担架抵达。

第10分钟,埃里克森的家人出现在现场,舒梅切尔和克亚尔前往安慰;

第12分钟44秒,医务人员将现场围起;

第13分12秒,埃里克森在医护人员及队友的护送下,由担架抬离场地;

13分36秒,丹麦球员和医护人员,紧紧围住埃里克森的担架,彼时埃里克森已经可以用呼吸机自主呼吸,而芬兰球迷也在看台上向他们致以掌声,离开球场后埃里克森由救护车火速送往医院。

就是这至关重要的14分钟,拯救了埃里克森的生命!

近年来

运动猝死的新闻时有发生

带给人们的除了震惊

还有疑问:

运动本是一件健康的活动,

为什么还会出现猝死呢?

什么是运动性猝死?

运动性猝死,简单说就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,我们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: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。

我国青少年运动性猝死的案例中,男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,约为女性的8.4倍。一份高校猝死案例报告提示,以大学生为例,大一新生猝死案例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年级,约为53%。所以,男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,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增加,这需要家庭和学校积极监测并引导。

从运动项目分类看,诱发猝死的运动八成以上集中在长跑、篮球和足球这3项上;从发生季节和时间规律来看,春天和秋天是青少年运动性猝死事件的高发季节;从发生时间来看,下午是猝死发生率最高的时间段,发生率为47.37%。

这是不是提示大家要尽可能避免以上运动时间和运动项目,或者说只要参加以上条件之外的运动就可以不用担心了?不能贸然下这样的结论。

运动性猝死的原因?

运动诱发猝死的原因有很多,最常见的就是心源性猝死,近七成猝死患者属于这种情况。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、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。

患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体育参与者在从事剧烈运动时,交感神经高度兴奋,体内儿茶酚胺分泌明显增多,心肌需氧量增加,心脏负荷突然加重,在心血管功能原本就有障碍的情况下,容易造成供氧失衡,心肌坏死,最终导致心源性猝死。

“心源性猝死”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表现形式。除了先天的原因之外,后天性的异常也容易引发猝死,比如:“三高” 、肥胖人群和运动不当。年轻人也可能发生猝死的情况,即使血管正常,但是没有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或者运动评估,也可能导致血管痉挛引发猝死。非心源性因素还有过度劳累、酗酒、服用药物、剧烈运动等。

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性猝死的一种类型。脑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、脑动脉瘤、脑动脉硬化。

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,血压升高,造成原本硬化的动脉、脑血管瘤、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,导致运动者因脑出血、脑水肿而死亡。

此外,中暑等其他原因也会诱发猝死。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健康人发生猝死。剧烈运动尤其是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,可诱发中暑,甚至导致死亡。

运动性猝死的罪魁祸首是运动吗?

需要明确的是,运动性猝死的根本原因不是运动,运动仅仅是诱因,运动性猝死并非凭白无故的发生,而是心脏自身的器质性缺陷受到刺激因素而诱发。

不能把可能发生的运动性猝死当成不运动的借口。已有研究表明,正常情况下跑步运动者的猝死概率是很小的。

从我国近年的青少年体质监测报告看,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明显下降,超重和肥胖者明显增加,大关节和肌肉活动量越来越少。

与此同时,他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明显增多,如熬夜、吸烟、喝酒等,这也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。再叠加不合理的运动,就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增多。

猝死来临前的6个信号

猝死看似事发突然,实则有迹可循。当身体出现以下6钟信号,需高度警惕猝死发生。

1、胸闷

如果最近活动后突然出现胸闷,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,这种现象提示可能患了冠心病,此时要小心猝死的发生。

2、心慌

心慌通常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。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心源性心律失常的结果。

3、心跳过缓

心脏跳动速率减慢,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,导致猝死。

4、晕厥

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。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,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。出现不明原因的晕厥要警惕,要尽快查明原因。

5、不明原因的疲乏

不明原因的疲劳、乏力,且持续时间长,伴有胸闷、水肿等,要警惕!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。心肌炎在年轻人中较多见,通常在感冒1~2周后,出现疲乏、胸闷、乏力等症状,极易引起急性心衰。

6、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

患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患者,如果有眼睛看不清楚东西,并且伴随肢体麻木等症状,建议及时就医。

发生猝死如何处理

心脏骤停时,在4分钟内进行急救

是挽救生命的黄金四分钟

超过10分钟后才进行急救则生存机会渺茫

所以

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

必须由第一目击者

在现场就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

运动高危时刻

想在运动过程中远离危险,建议要小心这几类运动高危时刻:

1、熬夜后不要运动

熬夜后容易引发心律失常,尤其是经常熬夜的人,第二天心跳就会加速,引发心律失常这个时候再去运动,猝死的风险就会随之增高。

2、喝酒后不要运动

酒精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,同时,酒后运动还会影响酒精的代谢,增加心肌的耗氧量,从而让心血管的负担增加。

3、感冒后不要运动

感冒的时候,身体的免疫力本来就差,运动会进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,让病毒更易侵入身体,还可能会引发心肌炎。因此,患了感冒后,最好多喝水、多休息,先让身体恢复过后再进行运动。

4、劳累后不要运动

身体在劳累后,本身就会让心脏处于超负荷的状态,如果这个时候再运动,只会增加心脏的负担,容易引发心脏的疾病。所以,劳累过后应该让身体好好休息休息。

5、长期不运动不要剧烈运动

一个缺乏锻炼的人马上进行剧烈运动,那么他运动性猝死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多倍。不管做任何的运动,都要循序渐进,同时,在运动前做好相应的热身运动。

运动前务必做到以下几点

1、运动前排查风险

定期进行体检,特别是心血管系统检查,彻底排查潜在疾病威胁。无论有无症状,一定要提前预防,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更是如此

2、保证充分的热身

运动前热身,能让尽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,提高心肺的代谢能力,以保证在进入高强度运动后,人体能量代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。热身一般占总运动时间的10%~20%。冬天天冷,热身时间要适当延长。

3、运动量不宜过大

长跑有利于心脏健康,但要循序渐进。初练者一般从3000~5000米开始,或持续20~30分钟。

4、及时补充能量

长时间运动,应及时补充运动饮料、能量棒、盐丸。建议每跑5公里喝100~150毫升水。夏天饮用水要保持在8~12度,冬天保证水温在30~40度。

5、运动中不适别硬撑

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很明显的气喘、胸闷、胸痛,要立刻减缓运动或暂时退出运动,千万不要硬撑。

6、运动后不要立刻停步

运动结束不要立刻停下来,最好能走上10~20分钟,同时做深呼吸,给身体一个缓冲时间。可配合做一些静态拉伸动作,比如弓步压腿、侧压腿等。同时,不能马上洗澡、吹风或用空调等。

来源:综合新华日报健康、新黄河客户端、北青体育、澎湃新闻、健康报、健康贵州、江苏高速消防等

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版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
原标题:《痛惜!国羽小将猝死年仅17岁,运动前这些预防和急救方法一定要知道!》

阅读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