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水行舟,搏击风浪 ——记优秀残奥轮椅竞速运动员张立新

2024-07-06

逆水行舟,搏击风浪——记优秀残奥轮椅竞速运动员张立新

兰 溪

不要放弃,爱别人,每天向前走一小步,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标。

——尼克·胡哲

2008年9月9日,北京残奥会上,以张立新为骨干的中国轮椅竞速队以49秒90的绝对优势获得冠军,并在首轮比赛中,以49秒89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。这是张立新第四次出现在国家体育馆的最高领奖台上。在所参加的集体和单人共4个项目的比赛中,他全部获得了金牌。当激昂的国歌响起,国旗徐徐升起,他激动地流下热泪……

荣誉的取得,来之不易。张立新成长的道路充满曲折艰辛。从雅典残奥会的第六名,到北京残奥会获得四枚金牌,他付出了太多的努力。多少眼泪与付出,日复一日的苦练,顽强不屈的坚韧精神,在爱中奋起,在拼搏中向命运挑战,让他逐渐跻身世界顶级选手的行列。

厄运降临,自闭辍学

2016年春天,在充满希望的季节里,我见到了张立新。这位出生于1983年,帅气、阳光、自信的小伙子。如今,已当了父亲。2008年,在取得残奥会冠军不久,他与武汉姑娘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
他的母亲汲桂香是个健谈的女人,言谈举止透着坚韧。谈起儿子,她的脸上现出母亲特有的骄傲,同时也含着隐隐的伤感。“新新是个坚强的孩子。这么多年我们母子相依为命,能走到今天,要感谢社会各界以及残联的帮助。”汲桂香告诉我,她这辈子对儿子最大的愧疚,是没有给他完整的家庭和健康的身体。

1995年,与丈夫离异的汲桂香,带着12岁的儿子撑起了家庭的整个天空。性格内向的小立新,品学兼优。回到家,总是按时完成作业,还帮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。工作繁忙的汲桂香,每天下班看到懂事的儿子,深感欣慰。1996年春天,正当母子二人为新生活憧憬的时候,无情的病魔悄悄向张立新袭来。

13岁,张立新左腿被诊断为“骨髓炎不排除骨肉瘤”。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来说,无异于晴天霹雳。为了控制病情,小立新左腿大腿部被取出三分之一的骨头。即使这样,也没能阻挡病魔对他身体的进一步摧残。

屋漏偏遭连阴雨。半年后,张立新病情复发,同样是左腿的位置。到了1998年3月,小立新疼痛难忍,已无法正常上学。汲桂香决定给孩子实行截肢手术。第二次手术成功,癌细胞得到有效抑制。

当一个人身患绝症的时候,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顽强地活下来。活下来,就有机会看到人生希望。真的活了下来,却从此告别健全人的生活,在漫长的岁月里,靠拐杖走路,这种打击也是毁灭性的。

出院后的张立新告诉妈妈,不想再上学了。母亲给儿子买来一台电脑,办了退学手续。张立新整日待在家中,与电脑为伴。久而久之,他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。绝望中,他没忘记读书。为了让他恢复身体和心理健康,母亲送他去农村疗养,每周末去看他、陪伴他。

残联关爱,逆境奋起

属于张立新的春天来到了。2000年,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,他去残疾人康复中心参加招工见面会。当时残联正在备战五运会。1.80米的他,被大连市残联运动队的负责人看好,推荐他到残联打球。从此,张立新勇敢地迈出了家门,揭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。

在运动队,田教练和队友李叔等人,陪伴他、教导他、激励他。张立新的心被爱温暖着,逐渐变得开朗起来,他的竞技成绩也越来越好。凭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出色的反应能力,他先后参加了轮椅篮球、坐地排球、轮椅竞速等项目,对身心健康尤其是树立自信心有了极大的帮助。

母亲是他坚强的后盾。从重病、给他第二次生命,到再一次帮他站起来,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,母亲一直支持激励他。开始训练时,往返要倒两次车。母亲心疼儿子,在基地附近租了房子,为他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条件。只要母亲在,他就有希望,有动力,坚强、勇敢、一往无前。

竞速轮椅运动员,是单手拄拐,另一只手拖轮椅。习惯拄双拐的张立新,为了扔掉其中一支拐杖,加时加量训练臂力,强化体能。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他能灵活自如地单手拄拐,走起路来健步如飞,常常把母亲甩在后面。有时凌晨3点起床,自己摇车去老虎滩,或者旅顺南路等地训练,一天训练50多公里是家常便饭。手上的血泡不断地长,不断地破。有一次训练,意外撞车,头部撞伤,还为此手术了一次。在多年磨炼中,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。这些精神上的素养,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,帮助他不断超越,取得非凡的成就。

冰心说:“成功的花/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/然而当初它的芽儿/浸透了奋斗的泪泉/洒遍了牺牲的血雨。”此后,他逐渐在全国各种残疾人大赛中崭露头角,多次获得全国轮椅竞速冠军。2003年9月,张立新代表辽宁队参加全国第六届残运会轮椅竞速项目的角逐,一举拿了六块金牌,实现了“大满贯”,并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。这么年轻的选手,取得如此好的成绩,出人意料。10月,在第17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轮椅组的比赛中,张立新不负众望,夺得全程冠军。2004年,参加第12届雅典残奥会,获得轮椅竞速400米项目第六名的好成绩。

张立新把心爱的轮椅称作“宝马”。每次赛前,他都摸着轮椅,满怀希望地说:“宝马,宝马,你要快些跑啊!”六运会后,他把“大满贯”得来的六枚金牌,都挂在“功勋战骑”轮椅上。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:“这个轮椅和我朝夕相处,就像我的朋友和兄弟一样。”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艰辛的努力,骄人的成绩,使张立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。2002年,张立新被沈阳体育学院破格录取,圆了大学梦。他的心充满了感恩。他感谢在他生命中,提供援助、给他鼓励、关爱的人们;更不会忘记给了他新生命的隋医生;住院时,母亲原单位的叔叔阿姨捐款集资,帮他渡过难关;特别是大连市残联,不仅为他提供经济援助,还把他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,使他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爱的阳光,拥有了朋友,恢复了自信。

冲刺奥运,硕果累累

在写张立新时,我想起一个人,澳大利亚残疾人、世界著名演讲家,被称为“残破的雕像”的尼克·胡哲。他秉持坚定的信仰,“永远不要放弃,爱别人。”使他的人生没有限制,创造了常人难以创造的辉煌与奇迹。

同为残疾人,在张立新身上,我也看到了一种精神。虽然接连取得惊喜的成绩,但张立新并没有满足于现状,而是戒骄戒躁,永不放弃,不断挑战新的高度,向奥运冲刺。轮椅为伴的张立新,终于在北京残奥会上实现了他从小就有的追风梦想。

“鸟巢”,男子轮椅竞速接力赛中,张立新等中国四名“飞车虎将”夺得冠军。当最后一棒的张立新,像风一样冲过终点时,他已经超出第二名足足有四十米远。由于取得北京残奥会四块金牌的好成绩,张立新成为闭幕式中国代表团的旗手。那时,他觉得已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了。而后,惊喜和荣誉接踵而来。

北京残奥会后,张立新成了中国轮椅竞速队的领军人物,如今已是中国轮椅竞速队长的张立新,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
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,张立新最想感谢的人除了妈妈,就是他的恩师田教练。“田教练生前最大的愿望,就是在北京残奥会上带领我们夺取金牌。”带着恩师未实现的心愿,在2008年残奥会上,张立新一次次地带给大家惊喜,越战越勇。

2010年,广州“亚残会”,张立新又成为开幕式上的焦点。他和失去左腿的女运动员张海原合作,攀登了20米高的陡峭岩壁,点燃了主火炬。拼搏、奋进的场面震撼人心。

长年超负荷训练和比赛,让张立新伤病不断。病休两年后,他重返训练场。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激励着他克服伤病痛苦和成绩下滑的烦恼。通过科学训练,顺利通过了预选赛,取得伦敦残奥会参赛资格。

2012伦敦残奥会开幕式,张立新再一次成为中国代表团旗手。29岁的小伙子激动不已,他说:“旗手的荣誉属于全体残疾运动员。”

此次出征,他先是参加了男子轮椅竞速500米和800米的比赛。由于体力、天气和时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,接连失利。他没有气馁,反而斗志昂然。随后在轮椅竞速接力两个项目的比赛中,夺得两枚金牌,并打破一项世界纪录,成为伦敦残奥会“双金王”,为祖国、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
这个曾在痛苦中挣扎的少年,在爱的阳光下,最终没有被痛苦打到,反而被苦难造就成英雄。通过体育与拼搏,他不仅找到了生活的出路,改写了不幸的人生,更找到了精神的依托、生命的尊严、生之希望。他靠坚强的意志站了起来,成为一个强者,赋予世界以价值,赋予生命以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