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排球少年,加油!/01】国际赛绩惨烈、比赛有限制、资源又匮乏,排球选手如何逆转困境?
2024-07-06放弃羽球,重返排球的战场
时间回到刘美菁小学时期。因身高突出被老师注意,推荐她参与各项体育赛事。“羽球、田径,还有很多啦,也包括排球。”刘美菁回忆道。几乎每项赛事都成为校队的她却对排球情有独钟,“不是有句话说‘一个人可以走得快,但一群人才走得远’,我更喜欢一群人一起达到目标。”
但当时刘美菁只能听从爸爸建议,往前景较好的羽球发展,因此婉拒了武吉加里尔体育学校(Sekolah Sukan Bukit Jalil, SSBJ)排球组的升学邀请。“排球场羽球场是一起的,每次练羽球都好羡慕隔壁打排球的同学,自己也会偷偷去打。”刘美菁笑着说。她与爸爸约定,若是中学毕业后自己的羽球发展没什么成绩,那就让她打排球吧!
毕业时刘美菁在羽球领域的最高成就“只”是州手,想跟爸爸兑现承诺,让她到SSBJ试一试。爸爸不支持,但记得妈妈总是告诉她:“只要是你喜欢的事,就不要让自己后悔。”刘美菁说,“我还是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18岁,刘美菁成功入学,重返排球场。
“其实进去SSBJ之前我不知道学校是怎么运作的,只知道有地方可以让我打排球就好。”刘美菁说道。她入学后才发现学校的生活不是只有打球。作息固定、生活规律,注重练球的同时确保课业不会落下。“教练很严格,如果我们不能兼顾课业就不允许打球。”刘美菁补充,“我中学成绩‘惨不忍睹’,在SSBJ的规律生活,我才学会在课业和运动之间取得平衡,让它们共存。”
刘美菁开设的训练班分为新手班和业余班,让不同程度的社会人士都能接触排球。
踏进外国球场的契机
刘美菁亮眼的表现让她多次入选国家队,2017年结束U23亚洲女排锦标赛后,迎来她生涯的重要转折。“台湾师范大学有一位学长认识当时‘中国人纤’的教练,被问说大马有没有女排选手想要来台湾打球,他就来联系我,找我过去了。”刘美菁回顾旅外经历时说道,“在SSBJ上学后我成绩算OK,往师大修读运动竞技学士,以学生身分加入大专排球联赛。”
当时“中国人纤”球员以师范大学排球队为班底,因此刘美菁也获得参与TVL的机会。这一打就在中纤待了6年。“原本学士毕业后就会回来了,但因为疫情不能出境。教授问我要不要继续读硕士,我答应了,也就留下来继续打。”刘美菁到台湾打球,也改变了位置,从主攻手转到拦中。面对新环境、新队友、新位置,支撑她一路走来的是宗教信仰和粉丝带给她的力量,让她能一次次面对挑战和突破自己。
硕士毕业后,刘美菁需以外援身分加入球队,但每支球队只能有两名外援,名额紧张,刘美菁最终没能通过球员测试。这段期间碰巧遇到日本V3联赛球队“仓敷Ablaze”来到大马筛选球员,“我联系当时的日本教练,他让我到日本测试两周,最后也让我加盟球队。”她签约一年,与球队获得冠军后再回到台湾TVL,成为“台北鲸华”一员。
24/25年赛季,刘美菁和队友在总冠军赛与“高雄台电”打满3场,场场奋战5局,最终夺得冠军,还成为该赛季“最佳拦中球员”之一。
刘美菁:我旅外学习排球的初心就是想要把国外的技术、管理等等带回来马来西亚。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很不足,希望能透过排总一起推广排球,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团结起来去带动排球。
如何打破僵局,让大马排球浴火重生?
看过“外面世界”的刘美菁,近几年也不忘回来代表国家队出征国际赛事,如2022年亚洲女子排球国家杯并荣获最佳主攻手、2023年东运会等。对比起国外,她认为我国排球生态仍有3个面向需进步:
❶政府提供的支援
以台湾为例,政府立法允许中小学开设“体育班”,让学生申请就读,专注培训相关专业智能、竞技运动技能、指导能力等。若想申请开设体育班,还规定学校需具备相关体育器材和场地。“体育班也有上课,兼顾得好其实成绩也可以跟得上的。无论有没有体育班,如果打完球上课睡觉,成绩一定不好,不是说一定要都加入体育班,但是保持开放(能自由选择)会更好。”
“我觉得打球环境也很重要。能打排球的场地非常少,不然就共用。在乡区都看到有羽球场,但是排球很难找到,很多时候就用篮球场画一条线,就是排球场。”以刘美菁开设的训练班为例,在雪兰莪八打灵公教中学使用的排球场,同时是篮球、篮网球和5人制足球的场地。建设专属球场不仅让选手有专业场地训练,更重要的是不会陷入选择租给哪种项目的两难。
“很多人认为要有成绩才能有津贴,可是没有津贴怎么能打得出好成绩?排球需要球场、柱子、球车,费用蛮大的。赞助基层一些球、推广老师去教排球,才能营造好的打球环境。”刘美菁补充。
刘美菁:虽然自由球员身高可以不需要高,砲手(主攻手)的话还是希望以170cm为主,到了国际赛可能要改善身高部分。
❷排球总会的管理
“中小学我们还有MSSM(学联赛),可是毕业后没有比赛可以让他们继续打球。”刘美菁这里对比的,不是排总举办的U16、U18,或政府举办的MSSM、马来西亚运动会(SUKMA)等有年龄限制的赛事,而是作为职业选手能长期参与的赛事,如台湾和日本的企业或职业联赛。
国际赛排名低,无法得到政府津贴,仅依靠排球总会的资金难以频密出赛,进而实力无法攀升,造成恶性循环。职业选手又要如何生存?
“民间其实有很多自办公开赛,透过高奖金来吸引选手参与,不过通常都会有限制。”什么限制呢?“如果代表过国家队,那就不能打这种‘小比赛’。”这导致很多有实力的选手都不想参加国际赛,因为之后就没办法参加公开赛了。理应由排球总会管理的公开赛,却让民间各自为营,虽然是为了推广排球,却形成了这个吊诡的现象。
“加入国家队的经验,感觉像台湾社会业余队等级,征选、训练都缺乏系统性管理。”
当排球场同时是篮球、篮网球和五人制足球的场地,无论租给谁都是零和游戏。
刘美菁对比外国经验时说道,“排总每到国际赛接近才会集训、征选,可能赛前一个月才集训,要训练基础,又要培养默契,起步比别人慢很多。2015年到2023年,我打了四五届东运会,每次队友都不同。”若是有联赛这让选手表现的舞台,不仅能长期观察球员能力,让遴选更准确,选手间即便是敌对对手,也会因此熟悉。
刘美菁补充,“现在遴选方式是以‘哪支队伍(或排球州分会)出钱就派哪支队伍去比赛’的原则,而不是真正根据选手实力去组建国家队。”有时国际赛甚至成为特定州属球员“拿经验”的平台。
刘美菁还提到,“日本针对教练的增进也蛮严格的,每年都要更新执照,要学更多东西。”相反,刘美菁说,“马来西亚的教练我只能用自大来形容,他们会觉得‘我曾经带过某队拿冠军’。可是那个训练模式适合那个年代,并不适合现代的小朋友。我们时代在改变,不只是教练,选手、相关人士也都要一起改变。”
刘美菁:或许我们要多参考国外,如台湾、日本、菲律宾的管理。菲律宾能让排球可看性高,全民都为之疯狂。
❸家长的支持
“我觉得家长的支持对小朋友有很大的帮助。马来西亚家长比较注重小朋友多往课业去(发展),台湾、日本可以同时兼顾。如果家长不支持,就算是羽毛球也往不了高处去。”如同供需原则,刘美菁认为运动项目不仅需要提供训练,也要有人愿意参与,才能达到推广效果。
观察到刘美菁会强调学生接球时的喊声,她说:“台湾和日本很注重这块,是让队友知道你要接球,最重要是避免碰撞、受伤。”
对后辈的勉励,运动和课业并重
“我想跟学弟妹说,打球很重要,但也不能忽视课业。运动员生涯35-40岁就几乎结束,那之后呢?”刘美菁补充,“我没有很厉害读书,教授不会称赞我课业很好,但会说我是很努力的人。”课业让刘美菁有出国升学的机会,并认知到系统性训练的重要,她的经历说明运动和课业并重是可行且必须的。
近期回国开设排球俱乐部和训练班的刘美菁,希望能在社会组推广从国外学到的技术、训练系统。“我旅外学习排球的初心,就是想要把国外的技术、管理等带回马来西亚。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很不足,我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去带动排球。”刘美菁说。
作为管理层,排总和政府又是如何看待排球生态发展呢?
相关报道:
【排球少年,加油!/02】天才需要打磨,更需要资源!发展排球难在哪里?资金资源到位吗?
【排球少年,加油!/03】寻找好苗子!从学校扎根,从基层培养,他们面临什么难关与挑战?
延伸阅读:
【大马女篮/01】翁薪云/因篮球而战──倾注热诚培养篮球基层
【大马女篮/02】特蕾西/敢敢灌篮!──新战术新打法,强化女将攻防力
【大马女篮/03】叶佛仪/肩负重担无所畏惧,期许球队能走向世界